
在深圳“搞钱”
这是一个90后在深圳“搞钱”的故事,但不是白领“996”“007”的那种搞钱,是没钱没文凭没孵化基地没天使投资又不得不创业的搞钱,是拿命换第一桶金的那种搞钱。
故事发生在2013年,主角景浩,修手机的,典型的深圳打工仔。影片中典型的场景之一华强北,人头攒动的电子商场,每一层都挤满了一二平米的柜台,目光所及之处全是“维修”“配件”“二手”“换屏”等以红蓝黑三色为主的大大小小的关键词,是手机的“赛博朋克天堂”。
高高的柜台里各种手机修理工具在手中翻飞起舞,拥挤嘈杂的人才市场里用工人和打工人一样急匆匆地寻找,城中村广场的人声鼎沸、婚宴上厨师徐峥挥汗炒大锅菜,甚至经常出现的“进去了”“不撤诉”“他们干的是违法的”等台词……
这些意象,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气质:效率至上、竞争激烈、不整虚的,以及某些领域的野蛮生长。
在这样的环境中,景浩在本片中的主线任务就是“搞钱”,去给妹妹治病。
说实话,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名加了“笨小孩”这三个字。毕竟景浩会做饭、能打架、有眼光、人缘好、面对甲方有春风化雨般的耐心、面对债主有鱼死网破的气势,文能做国内外市场调研报告,武能挂在京基100外墙洗头。
虽然片中多次用大雨中的蝼蚁来暗示他的悲惨命运和艰难处境,但我不得不说,这个“笨小孩”的能量绝对吊打大部分和我一样的“打工仔”。
只可惜,这样能干的人出生时没有端着金饭碗。妈妈病逝,爸爸抛家,妹妹生病。人生第一签:下下签。在奋斗的过程中,每当他拼尽全力刚看到一点曙光,却又被不可抗力打回原形,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。
与命运搏斗
创造奇迹的过程,就是景浩与命运搏斗的过程。耗体力、花心血、厚脸皮、忍屈辱……尽管大多数人没经历过电影中的遭遇,但每个人与自己命运搏斗的心路历程与影片中又何其相似。
作为记者,我采访过许多来深圳的打拼者。他们会跟我讲,自己是如何从少年时期的一贫如洗,到获得现在的成就。但在聆听的时候,我常常感到这简直像编出来的电影剧本一样玄乎,有种不真实感。
虎年初一,我走进电影院,第一次从电影里,而不是从新闻里,窥见了深圳打拼者的一段历史。它揭开了打拼过程中那些不堪、痛苦、脆弱、灰色甚至戏剧性的一幕幕,与我所听到的那些令人激动的奋斗往事,达成了相互印证。
年代感
与移民城市的日常
影片虽然讲的是90后的故事,但更容易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来深“拓荒”的典型叙事。也可以说,敢闯敢试的精神已经内化为了深圳的城市传统。
影片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,例如: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013年。当时我虽然还没来深圳,不过也快了,因此,大概可以推断出那一年深圳的城市风貌:城市主干道上有许多在建地铁线工地,最高楼还不是平安大厦,城中村因尚未完成改造而显得脏乱,华强北步行街也并非现在的模样……
这些富有年代感的细节,在电影中的环境镜头里皆有体现。例如,主人公景浩做“蜘蛛人”的大厦,就是当时的深圳最高楼京基100。
此外,主人公景浩的一群“合伙人”,操着各地口音,有广东的、有天津的、也有江浙的。这真的就是生活在“移民城市”的日常体验。
还有一个小安排特别耐人寻味:片中,有一群日常工作是开重型工程机械(例如挖掘机等)的角色,而她们居然全部都是女生,不免令人想到那位拿下省汽修大赛一等奖的深圳女孩。
网友:想去深圳创造奇迹
当一回笨小孩!
最后 借用文牧野
谈《奇迹·笨小孩》的一句话
“人人都有机会创造奇迹”
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幸福
